导读:形而上学到底是什么意思,有谁知道?看看网友怎么回答。
1、“形而上学”这4个字中“形而上”是一个单独概念,其中“形”是我们看到的大千世界、万事万物,因为古人用眼看到世间万物都有形状,因此用“形”这个概念代表世间万物。顾名思义,“形而上”则特指超越事物表面的,隐藏在万物背后的本质规律,进而“形而上学”也就指研究世间万物背后的本质规律的学问。
“形而上”概念就是要不拘泥于某个具体的事物表面,排除表面现象的困扰,要能研究这个超越这个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形而上学”意指最高水准的抽象,与之对应的,也存在着“形而下”的概念,但这个概念不是很正规,只是与“形而上”相对应而已,特指研究具体的某个事物的表面的规律,不够抽象和本质。
提出“形而上学”概念的时代是在古典哲学兴盛的时期,那个时代人类还没有合适的工具认知世界,属于非工具时代,亦称“体感时代”,譬如中医的“望闻切问”就属于典型的体感方法,利用肉眼、手感等原始方式,外加意会、想象、比喻等思想方法,开始探索认知这个世界,这就是人类文明早期哲学的主要任务,可以说人类社会早期“科学”与“哲学”不分,古代的人们用哲学这个方法来寻找事物背后的规律,哲学就是人类早期的科学而已。
正因如此,早期的人们囿于对世界的认知缺陷,就认为这世界万事万物都只是表象,背后一定隐藏着某种规律,这也本无错误,但古人还认为整个世界一定有个终极规律来描述整个世界,因此哲学就把这个认知世界终极规律的任务交给了自己,到今天哲学还是自吹自擂,要探索“世界的终极本质”,哲学是“万学之学”,诸如此类的。
正是因为古典哲学兴旺的时代,科学还不发达,人们并不能真正的、精确的认知具体的事物以及背后的原因,所以哲学基本上是用臆测方式猜测世界、用大量提出庞杂的概念的方法来构成哲学体系,这些哲学概念体系庞大而复杂,并试图自圆其说,这些哲学概念林林总总、蔚为大观,但如果今天用科学的基本方法(请诸位百度奥卡姆剃刀原则)去审视这些古典哲学的概念体系,99%恐怕都是错误的、不必要的或者是不可证明的,也就是无价值的。
今天之所以学习古典哲学很困难,并不是哲学有多深奥,而是哲学概念几乎都是哲学家个人的主观概念,这些概念依靠哲学家的臆测,突兀其来,无凭无据,既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因此后人学习和理解非常的困难,作为对比在科学领域的高等数学、量子物理、相对论,无论多困难,都有成批的学生可以准确的掌握,这就是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区别。
今天科学与哲学早已分道扬镳,可以说哲学的研究对象(指这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早已被科学研究所取代,哲学已变得无用武之地,科学研究比哲学更加的具体、精确而且可以重复,不像哲学只是空洞而且自圆其说而已,哲学家们试图回答的问题,科学家早已回答,而且只需要用最简洁的语言和最少的概念即可。
到今天,古典哲学已走向死亡,哲学基本上退化为哲学史,那些哲学大家们的具体内容已没人再愿意提起,大家在谈论哲学时基本上只剩下无数哲学家的掌故和几个如雷贯耳的名字而已,最关键的,今天的科学研究完全不必要以哲学训练为前提,你不学习哲学并不妨碍你成为一个科学家。
当然,我们依旧期待新哲学的出现。
2、
记得我在学校学习马哲的时候,对“形而上学”的解释是:“形而上学就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方式看待问题。”但它实际上是后来的引申义。
要想了解形而上学到底是什么意思,就要让我们追根溯源从它诞生时说起。
形而上学的英文是Metaphysics,古希腊文是τὰ μετὰ τὰ φυσικά,拉丁文是metaphysica。
在古希腊的时候,亚里士多德写过很多著作,涉及到哲学、科学等各个学科。不过那个时候并没有“哲学”“物理学”这些现代学术界的分科。一个叫安德罗尼柯的古希腊哲学家在整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时,用“研究有形体的事物”和“研究没有形体的事物”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分成了两大类。
他把前一类研究事物具体形态变化的著作编在一起,起名叫《物理学》(physica),把专讲事物本质、灵魂、意志自由等研究经验以外对象的著作编集成册,并名之为《物理学之后诸卷》,也就是拉丁文“metaphysica”,meta这个前缀有之后、超越、基础的意思。这个用语被拉丁语注解家理解为“物理科学之后”。
当文艺复兴产生了实证哲学以后,形而上学作为区别科学的哲学形式开始使用。从此,哲学从古希腊的百科全书式的哲学中分离出来而为形而上学,物理学也从这一百科全书式的哲学中分离出来而为自然科学。
但是由于自然科学的不断进步,以致于当自然科学以牛顿物理学体系的成功并在之后把物理实验的技术手段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时,科学理性的思想被激发。一方面,崇尚理性和证据的科学价值观,对形而上学的不可靠的思维方式产生批判;另一方面,本体论的缺陷使形而上学受到疑难。哲学史上不断发生的拒斥形而上学的思潮,导致了形而上学的衰落。
就是这本书
而“metaphysical”的中文译名“形而上学”,由日本明治时期著名哲学家井上哲次郎根据《易经·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翻译。(有意思的是晚清学者严复则采用了“玄学”这一翻译,不错就是“玄不救非,氪不改命”的那个玄学,当然严复翻译为玄学是根据根据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来翻译的,当然研究事物本质、灵魂、意志自由这些确实挺玄乎。)
由以上我们知道了“形而上学”来源,而它是研究什么的学问呢?
总的来说形而上学是一个哲学分支学科,是对存在的研究,是对科学以外、无形体、不可证明的事物的研究。比如:探究客观存在以外的、一切现象之外的所谓终极实在(本体论);探究宇宙的生成、变化,时空结构等问题(古代宇宙论,已经被现代宇宙论取代);用非科学手段来臆测生命的起源、进化和本质,以及生命与宇宙、终极实在之间的关系(说白了就是玄学)。
至于这个词是褒义还是贬义。作为一个哲学分支学科,“形而上学”虽然因为自然科学的崛起和本身的缺陷而衰落,但我想它本身既不是褒义词也不是贬义词。当然那些人在品论别人的言论时候用这个词肯定不是在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