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三国演义》,觉得刘禅真垃圾,原本还有机会,却说投降就投降,气死了,还不如北地王。
长大后回头看了《三国志》,综合看了一些同期史料,我对刘禅的看法立体了很多。
首先来说,刘禅在位40多年,算是历朝历代排得上号的时长了,这40多年里,作为三分天下最弱的政权,无大变无内乱,国内态势平稳,对外战争胜多败少,说是守成之君不为过。
而多看刘禅的为政举措,颇似明朝皇帝,核心思想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是我觉得比较奇怪的,在刘备和诸葛亮的教育下或者说影响下,蜀汉1代(关张赵云魏延等)2代(李严董允费祎蒋琬等)甚至3代(姜维夏侯霸等)文武,都有一种独立于时代的气质和理想。
蜀汉这个政权,真的是很有理想的,什么理想?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所以刘玄德携民渡江,说“以人为本”(刘备版权),所以关云长单刀赴会,所以赵子龙七进七出,所以诸葛孔明鞠躬尽瘁,你在蜀汉的很多人身上,都能看到理想的光辉。
六出祁山,九伐中原。
激烈且热血。
然而,在这么一帮充满理想的人,刘禅好像是游离于大家的理想之外。
你要北伐,伐你的,我保持适度的关心就好。
丞相说的事,要用的人,我照做。
姜维要打,给他打。
但是,还是有很多细节,能看出刘禅并不是啥事都不管的,反而他挺有能力。
1,诸葛亮病故,文武相争(魏延杨仪),只用很小的代价就处理妥当,这个事情并不容易;
2,蒋琬见北伐无果,执意东征,刘禅派姜维说服蒋琬:“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别捣蛋”;
3,费祎主动回成都,打破蜀汉数十年丞相不得回程度的潜规则,不久费祎被劝离,而后开府领政,这个事情刘禅在政治制衡上做的很好;
4,费祎遇刺,第二年蜀汉就开始筹备大规模北伐,总理无了,行政机构运转良好,刘禅功不可没;
5,陈抵死后刘禅痛哭,陈抵算是蜀汉后期内政极为重要的人才,维持蜀汉行政机构的运转,同时为北伐提供后勤保障工作,他的去世让蜀汉开始走向衰亡,你可以说刘禅和陈抵关系好,也可以说他有识人之明;
6,诸葛亮逝世后,蜀汉存续了29年,期间对地方统治高效,中央官吏清廉,很不容易;
7,刘禅后宫长期缺编,没超过过10个后妃,并不是一个纵欲享乐的人;
然后我们说回来,为什么刘禅在还有机会的情况下投降?
我个人认为,可能有两个原因
1,情况比他预想的差,诸葛瞻阵亡以后,他开始权衡抵抗下去的可能性,就像很多人说的,去南方,去投东吴,这些情况不现实,在不知道姜维会不会回援的情况下(姜维被钟会缠着,但后来姜维确实回援了,不愧是名将),考虑投降可能是最温和的交接方式了,在位40多年,够了,平安的日子过的多了,他是见过死人的,见过很多死人,好好活下去吧,巴蜀的人们。
2,刘禅想打,然后派诸葛瞻去打了,没打过,没打过就算了,诸葛瞻的阵亡代表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刘禅的铁杆勋贵死得差不多了,张飞赵云关羽的儿子基本都战死了,剩下的也是没什么话语权和能力的,这时候川东派的意见都是“投降”,刘禅就算是想打也不太可能了,那个年代,地方势力对统治者的决策影响很大,就像荆州的蒯氏,徐州的陈氏等等,所以才有了他劝北地王刘谌的那番话,可惜刘湛太愤青,没听明白弦外之音。
所以,在我的视角里,刘禅投降问题不大,他本身就缺乏和父辈们共同的理想,习惯了平静的生活,想打不想打的最后也不由他说了算,至于“此间乐不思蜀”可能除了大智若愚以外,还有长期不到10个妃子的生活,突然见到了酒池肉林花团锦簇之后,发出的类似“你们城里人真会玩”的感慨而已。
朋友们对此怎么看?
七星灯,又名“续命灯”、“招魂灯”,是传说中的上古道门法术,如果成功,即可续命十二年。
三国时期,诸葛亮为“光复汉室”,不遗余力,多次北伐讨魏。结果我们都知道了,每次都是无功而返,反而折损了许多的财力物力。
不过,这个诸葛亮也确实很是顽强,屡败屡战,就是不认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