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的第一次接触是在电台的广播里,它以广播剧的形式闯入了我的世界。
那时的天气有点微凉,不是冷,冷了会冻结人的思绪,而带有阳光的微凉却很容易使人思绪翩飞。
于是,在那样一个空气中浮着丝悲凉,迷离和不安随尘埃四处游荡的日子里,剧中男主角极富磁性的深情的声音,女主角软中带甜、娇而含俏的笑话还有那似水如画的凄美的背景音乐便随满天飞舞的黄叶一起幻化成了我心中的诗。
满脑子疯长的是那剧情的浪漫和凄美,还有那一点点的迷离。
再后来,我知道了那是由蔡智恒写的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改编成的。它还被改编成了话剧、出版成书,红极一时。
一口气,我读了它两遍!
作者用有点超现实的、夸张却又个性张扬的语言来讲述轻舞飞扬和痞子蔡由网上聊天认识到见面相爱的浪漫故事,又用凄婉的手法让轻舞飞扬得病死去,整部小说都因其浪漫加凄美而显得离幻不确实,营造的意境又美得让人心痛。
所以,当我要评论文学类型时,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它。尽管,它可能不是典型的严格意义上的理想型文学,可我还是愿意把它纳到理想型中去。
一、用“虚化性”来寻求心中的完美
如此凄迷的爱情故事,谁忍心给它冠上现实的残酷呢?而且它本身就是在虚幻的网络中产生的。
正如北大副教授张颐武在这本书的序中所说的:“网络文学有很大虚幻性,网络为作者提供了最自由的发挥空间,他可以任意驰骋想象而无须负半点责任,这不仅因为作品,还因为作者本身也可以隐身于网络背后,而不以真实面目示人,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如果以现实生活中的体验来理解网上作品与人物,能难免产生幻觉和错觉。”
那么,读这部作品,我们也只能感受其中的美而不能以现实生活中的体验来理解其中的人物。
作者在描述男主角痞子蔡的室友兼死党阿泰的时候是这样写的:
我喜欢叫他“lady killer”,而且他还是职业的。
惨死在他手下的女孩,可谓不计其数,受害者遍及台湾全岛,
他在情场上百战百胜,但绝不收容战俘,他说他已经达到了情场上的最高境界—— 即“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据说这比徐志摩的“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还要高级。
徐志摩还得挥一挥衣袖来甩掉粘上手的女孩子,阿泰则连衣袖都没有了。
试问,这样的一个阿泰,现实中我们哪里找?无可置疑,阿泰只是作者根据自己的需要把现实夸张变形而虚幻出来的人物罢了。
虚化了的阿泰正像肚子饿时发出的“咕噜”一声响那样自然地响应了理论中的理想型文学的特点之——虚幻性。
虚幻性的特点是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生活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阿泰,但阿泰却有血有肉地立在我们面前。
骂阿泰的人很多,赞阿泰的人也不少,但无论骂还是赞,阿泰都始终那么不卑不亢地在读者心中扎根不走,因为阿泰身上流着作者的感情,也符合读者的情感逻辑。
作品中那个每天在三点一刻准时在痞子蔡窗外叫喊的猫,也是个虚化了的形象。
那么寂寞难耐,时间观念那么强,还那么有恒心的猫在现实中倒真的没见过。
作者是借猫来强化一下痞子蔡的心情而已,也为整部作品创造了一丝虚幻的意境。
说到了理想型文学的一个特征,就不得不说它的另一个特征:表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