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认为,只有君子,才能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才能挑起国家社稷的重担,才会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不动摇不屈服。
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行,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只有这样的人才算大丈夫啊!
上个世纪的大家冯友兰认为,民国能够称之为君子,又算得上大丈夫,能够做到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唯蔡元培一人而已。
蔡元培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65岁那年,被一女大学生怒扇耳光,这究竟是何缘由?
蔡元培,字孑民,同治1868年生人,与鲁迅一样,同出浙江绍兴府。
蔡元培极聪慧,25岁中进士,开始步入中国文政界,绽放光彩。
蔡元培思想兼容并包,是极少数没有被满清“八股文”摧残扼杀的士子之一,同时他又胸怀社稷,常以为民请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任。
原本蔡元培的人生,应该一生奋斗在满清中规中矩打卡上班的士大夫序列,然而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却彻底击痛了他,使他深刻认识到“闭关锁国”与“闭门造车”只会坐井观天,沦为被人欺负的弱者死路一条。
大概也是从这时候开始,蔡元培开始同情康、梁并认可维新变法,开始真正意义上认识到接触西方先进思想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并开始向西方世界先进的“德先生”与“赛先生”学习,并融会贯通。
庚子年,蔡元培33岁,成为中国封建朝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开始重视女权,倡导男女平等的人。
这一年蔡元培通过从西方男女平等的思想里反思,彻底推翻了此前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思想,第一次开始重视自己夫人王昭的地位,并写出了划时代的《夫妻公约》,内容里满满的都是对新世纪女权主义的真知灼见与对夫人满满的爱与尊重。
王昭与蔡元培
1904年,蔡元培深刻认识到,中华大地封建与愚昧深种,唯有民主与自由,才能解救劳苦大众,才能拯救中华民族,毅然开始从事发帝反封建活动,并在同年于上海秘密组织建立光复会。
1905年,蔡元培的光复会思想与宗旨与孙中山一拍即合,光复会合并至同盟会。
1907年,已经40岁的蔡元培,自感肚子里除了“四书五经”一事无成,又觉政治与革命非其所长,毅然辞去了同盟会要职,开始远渡重洋,前往德国寻找民族自救道路与思想解放的方法。
留德的四年,使得蔡元培真正意义上贴切走近并认识、了解、掌握了西方先进思想与知识,并融会贯通,总结出了一套大概适用于中国教育的方案。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蔡元培在国民党元老亦是挚友陈其美的催促下,返回中国,并在1912年走马上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
在就任教育总长期间,使得世人第一次发现了蔡元培在教育工作方面的惊世之才。
他第一次开始主张中国应该学习西方民主自由兼容并包的先进教育制度,打破教条与“八股文”主义,对孔孟文化与“四书五经”应该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应该天天摇头晃脑念“之乎者也”。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其“不拘一格降人才”与兼容并包的思想,民国才孕育出了鲁迅、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这些治疾鬼才。
其中鲁迅在蔡元培的赏识与悉心栽培下,任职教育部詹事,并开始在中国文坛崭露头角。
众所周知,鲁迅的秉性,属于得罪人的性格,又好“沉默”,如果没有蔡元培,兴许真没有后来的“民族魂”。
1912年7月,袁世凯窃取革命果食,南京国民政府名存实亡。
面对袁世凯政府开出的高官厚禄,蔡元培不为所动,因不愿与宵小共事愤而辞职,并在二次革命失败后,再次踏上了异国留学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