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营养不良会引发多种疾病,包括免疫力下降、贫血、骨质疏松等。长期营养缺乏直接影响器官功能,需通过饮食调整、医疗干预及时纠正。1. 免疫力下降
蛋白质和维生素A、C、E缺乏削弱免疫系统功能。患者易反复感染,伤口愈合缓慢。每日需摄入鸡蛋、鱼类等优质蛋白,深色蔬菜补充维生素。重症者需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2. 缺铁性贫血
铁、叶酸、维生素B12摄入不足导致血红蛋白合成障碍。表现为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动物肝脏、红肉、菠菜含铁丰富,同时补充维生素C促进吸收。血红蛋白低于70g/L需输血治疗。
3. 骨质疏松钙和维生素D长期缺乏引发骨量减少。常见腰背疼痛、骨折风险增高。牛奶、豆腐、芝麻酱提供钙质,每日晒太阳20分钟合成维生素D。严重者需使用唑来膦酸等骨吸收抑制剂。
4. 儿童发育迟缓
蛋白质能量不足影响身高体重增长,脑发育受损。5岁以下儿童需定期监测生长曲线,强化配方奶粉和营养包能有效补充。合并感染时需住院进行肠外营养支持。
5. 器官功能衰竭
极端情况下导致心脏萎缩、肝功能异常等多系统衰竭。血浆白蛋白低于25g/L会出现全身水肿,需输注人血白蛋白配合高蛋白饮食。晚期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器官功能替代治疗。
营养不良的防治需要个体化方案,轻度者通过膳食调整可改善,中重度需医疗营养治疗。定期体检筛查营养指标,孕妇、儿童、老年人等高危人群应制定专属营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