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25日这天,整个新闻头条和中国人的朋友圈里,都为了同一个人而刷屏,被加拿大非法拘押1028天的中国公民孟晚舟女士终于回家了,全国人民都为此感到振奋。
尤其让人动容的镜头,是这天晚上的深圳宝安机场。孟晚舟一袭中国红长裙优雅自信地走出机舱,挥手向迎接的人们致意,“欢迎回家”的声音此起彼伏,孟晚舟的情绪也有些激动,几次都有些哽咽,随后发表了一番简短的讲话。在场的所有人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歌唱祖国》,此时此刻,中国人生逢其时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
而此情此景,更让我们无锡人倍感自豪!因为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人们唱着无锡荡口人王莘创作的《歌唱祖国》,迎接被困1028天终于回家的无锡甘露“外孙女”孟晚舟!
孟晚舟是任正非的女儿。长期以来,很多网友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孟晚舟不是和父亲一个姓,而是姓孟?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任正非的女儿是随母亲姓的,在中国的人文背景下很多家庭是这样的,也并不奇怪。
任正非当初的第一任妻子叫孟军,并育有一子、一女。女儿就是孟晚舟。孟晚舟的外公孟东波曾担任过四川省副省长、四川省人大*****会副主任,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孟东波曾用名孟遗根、孟子浩、孟浪,生于1919年1月,无锡东乡甘露人(今锡山区鹅湖镇)。
孟东波出身于一个贫苦的漆匠家庭。孟家原籍是山东邹县,因家乡受灾,孟东波的祖父孟小弟跟着家人逃荒到了无锡甘露谋生。孟东波出生前,他的父亲因患肺病去世了,他成了遗腹子,孟东波是孟家第三代九房合一的孙子。因生活困难,债台高筑,孟东波2岁时,母亲不得不到上海一个资本家家里当帮佣,他就和祖父相依为命。祖父年老体衰,也患有痨病,加上做漆匠收入微薄,为此祖孙俩生活十分困难。
孟东波6岁进入无锡县南延市第三国民学校(亦名甘露小学)接受启蒙教育。校长华彦英同情他的困苦处境,让他在学校半工半读,可免缴学杂费。他刻苦读书,至三四年级时,考试成绩在班上都是第一名。1926年夏,在甘露私立用宾小学国文教员陈枕白的关心和指导下,他代表甘露小学参加全县小学生国语竞赛大会,演讲题目是《愚公移山》。这时,正值国共两党合作时期,北伐军节节胜利,捷报频传。尤其是1927年3月21日北伐军抵达无锡后,甘露、荡口地区革命形势一片大好。孟东波经常与中国共产党党员陈枕白、傅一星等接触,在他们的教育和培养下,提高了对革命的认识,从此立志参加革命。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笼罩无锡城乡。此时,荡口鸿模小学及甘露用宾小学相继宣布停办,教员失业,学生失学。为解决失学学生的学习问题,陈枕白、华似谷等决定创办一所中小学,取名“中山初级中学”,校址设在荡口新桥三公祠内,并在同年9月初开学。中共党员陈枕白、傅一星、徐秋蝉(又名徐迈进)等均在该校任教,并秘密开展革命活动。中山中学成为中国共产党在锡东地区的一个重要联络站。
1927年夏,孟东波刚刚初小毕业,陈枕白十分关心他的升学问题,就带他到中山中学上高小班。在该校,他又一次当了半工半读的学生,学杂费全免。孟东波在陈枕白等人的教育和帮助下,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政治觉悟不断提高,不久便加入了共青团。1927年11月,无锡农民秋收暴动失败后,许多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遭到逮捕、杀害。中山中学的革命活动亦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注意。在这种情势下,中山中学至寒假就被迫停办了。孟东波只得乘轮船到上海母亲处生活。
孟东波到了上海后,1929年经母亲的雇主介绍,进入上海英美烟草公司广告部的橱窗陈列部当了6年学徒,学的是木工、电工和漆工,靠微薄收入糊口,生活过得十分艰难。因业务工作的需要,资方还规定他必须学英语。为此,他又到基督教教会开办的英语夜校去学习,再次当上了半工半读的学生。他每天从公司下班后,随即到夜校服务,然后上课学英语。通过5年半的刻苦学习,他达到了一般的英语阅读水平,能通读英语版的《天方夜谭》。1935年冬,他顺利考入上海海关,改名为孟子浩,当了一名税警,代号是“255”。
这时,孟东波的工作、学习非常繁忙,但他仍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春,他参加了上海职业界救国会,并在救国会领导的江海海关税警中组织由进步青年参加的时代书刊流通社等进步团体,开展革命活动。不久,孟东波参加了江海海关中的一些进步华员和税警开展的“反日本浪人集团偷运白银出口”的爱国斗争,这一斗争震动了全国。同年夏的一个晚上,他在虹口码头值班时,亲眼看见一群码头工人阻止日本浪人偷运白银出口的英勇斗争。这个斗争得到全国各界群众的声援,给他以很大的教育。为此,他就写了一篇《苦力的反抗》的通讯,刊载在由进步作家萨空了主编的《小日报》上,宣传工人阶级团结起来的巨大威力。
1936年10月19日,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孟东波得到中共上海地下组织的口头通知,与进步税警张乃璜等赶到万国殡仪馆向鲁迅先生遗体致哀、告别。通过上述活动,他的政治觉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正文
孟东波(孟晚舟的外公,是江苏人)
-- 展开阅读全文 --